關於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

臺灣大百科全書編纂計畫為擴大各界人士參與的廣度,兼具詞條的豐富多樣,採取專業版與大眾版併行之作業方式。本網站同時收錄專業版和大眾版的編纂成果,並且延續大眾版原有的網站平台知識共建共享的精神,持續提供全民網路線上參與的模式。以下介紹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的發展歷程及本網站的精神與特色。

 

  1. 一.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的發展歷程
    文建會於94年建置「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總計規劃工藝、建築、美術、民俗、考古、歷史、民族人類、文學、音樂、戲劇、戲曲、舞蹈、動物、植物、地質15個類別,15,036則詞目,民眾投稿11,793則,獲得審查通過者共10,648則詞條、8,929張圖片及部分影音檔,希望透過打破傳統分界的網路平台,納進不同族群與社會背景的聲音,彼此之間的覆寫、刪補與討論,和超出平面媒體所限的動態圖片、影片、聲音等多媒體內容和超連結的呈現下,實地聽說讀寫出臺灣文化的主體性與現代性。其後文建會自網路版選出詞條303篇,編為《臺灣大百科全書‧網路精選版》一書出版。
    為了平行呈現臺灣在知識建構上可受檢驗的專業能力,文建會於95年起,將大百科區隔為web 2.0的「大眾版」和「專業版」。96年4月,文建會委託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協會將「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改版為大眾版,正式上線,採web 2.0精神,全面開放網友以共建共享的方式編輯、撰寫詞條。所有文字資訊、圖像等改採GNU自由文檔許可協議授權,但文建會先前已建置之詞條,仍保留原作者之著作權。另外,結合產、官、學界三方之力進行的「專業版」編纂計畫,則委託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王榮文先生出任計畫主持人,邀請前中央研究院長李遠哲為總監修長、中研院院士曾志朗為學術總編輯(任期為2007.1.1-2008.5.19)、Pchome創辦人詹宏志為編輯總顧問;曹永和、李亦園、李太楓、王秋原、王秋桂、黃光男、陳郁秀、王鑫、陳萬益等學者擔任監修或學術主編;同時成立歷史、地理、宗教民俗、文學、地球科學、藝術文化(2冊)6卷之編輯部,截至97年12月底,已完成文學、地球科學、地理、歷史、宗教民俗、藝術文化卷I(視覺藝術)等6個類別、詞條2720則、約326萬字、圖表1500張的編纂工作以及專業版6卷的知識架構(知識樹)。98年9月底已完成藝術文化卷II(表演藝術),詞條443則、圖表250張、約44萬字。
    未來將以「永續整合」的策略,透過臺灣大百科全書的編纂,串聯文字、圖像與網路的特質,達成現階段臺灣知識成就的總體呈現,作為臺灣歷史文化的基礎工程,建構臺灣歷史文化主體性的知識平台,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基礎工具。
    重新改版的「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整合「專業版」的線上服務及「大眾版」網路參與的平台。專業版的線上服務提供所有專業版的詞條、圖表,僅供查詢,讓民眾參與討論或提供資料等,詞條與圖表內容無法增刪與下載;大眾版係參考維基百科營運操作模式,以網路參與為主,除查詢功能外,另提供民眾上網撰寫詞條、相互溝通、討論及展示的意見交流平台,不過仍輔以編輯管理的服務,而有關網頁內容之正確性,則採取由民眾共同檢視、信任之機制。大眾撰稿採「創用CC」之「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by-nc-sa)的授權條款,以賡續全民撰寫百科全書之宗旨,並深化文建會所推動的新知識建構運動。

  2. 二.本網站的精神與特色
    1. 多元參與、共建共享: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是開放全民參與,在臺灣大百科知識建構的文化運動上,這些知識來源的主體即為全體人民,根據每位人民的專長,可參與詞條的撰寫、編輯、審視和推廣工作,或可透過它來進行討論,甚至辯論,也可參與討論或建議新的詞條、批評詞條書寫內容、提供新的知識,甚至學習如何使用這一套線上百科全書,尋找詞條的內容,深化每位國民對臺灣知識的認知,共同建構一個文化社會,成為一個文化公民。愈多人的參與,愈多不同意見的討論,才能真正形成臺灣新知識建構的文化運動。
    2. 整合相關資源:網路上的詞條數目或字數,比紙本的百科全書多更多,且每個詞條的解說可透過超連結,連結到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及其他可自由使用的任何資料庫,包括聲音、影像、數位化的專書等,這是紙本百科全書所沒有的功能。本網站也將已經出版、版權無虞的臺灣知識資料庫納入這個系統,提供民眾使用,民眾透過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的搜尋,同一個詞條可能出現許多不同版本和資料來源,且也將不斷增加新的內容,並可連結到其他相關資料庫、在站內做廣度及深度的搜尋,所以網路上的臺灣大百科全書實在是一個臺灣百科及相關資料的知識系統,而非只是單純的臺灣的百科全書而已。
    3. 豐富教育資源、彌平知識落差:網路上的臺灣大百科全書文字和內容,使用對象雖定位為具備高中程度以上的民眾,但很多高中及國中小的學生在做功課時,亦經常透過網路搜尋臺灣大百科全書,作為他們知識資料的來源,因此臺灣大百科全書有助於全體國民建構以臺灣為主體之知識內涵,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供教師教學或民眾自學,其效果等同於編好幾套教科書,或請很多老師,開無數教學課程。再者,臺灣大百科全書的網站內容免費、平等的提供給全體民眾使用,對於山區、離島等偏遠地區的民眾,在消除城鄉之間,甚至貧富之間的知識差距,可有莫大的影響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s00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